《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26 11:05:48
《学》教学设计

《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学》教学设计2

一、课前准备

手工活动

第一步:利用红色卡纸的一个角得到一个直角,再利用黄色卡纸的一条边得到一个平角;

第二步:分别过这两个角的顶点任意画一条射线,直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1和∠2,平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3和∠4;

第三步:分别沿画好的射线将直角和平角剪开。

二、引入新课

向学生提问直角和平角的度数,学生回答后并观察几何画板演示动画:分别过直角、平角顶点作射线(平角和直角内),直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1和∠2,平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3和∠4;射线绕端点旋转(平角和直角内),观察∠1、∠2、∠1+∠2及∠3、∠4、∠3+∠4的变化得知,无论射线旋转停在任何位置∠1+∠2=90°,∠3+∠4=180°,最后老师归纳点明课题——余角和补角。

设计意图:直角和平角是学生熟知的两个角,由已知引出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再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寻找数量关系,解释概念本质。[TPWJ—4—602—4、TIF,Y]

三、探究新知

1、余角概念及符号表示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符号表示:如果∠1+∠2=90°,那么∠1与∠2互余;反之,如果∠1与∠2互余,那么∠1+∠2=90°,即∠2=90°—∠1。

设计意图:概念学习通过引入环节,学生对互余、互补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余角的概念,通过图形观察,启发学生完成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2、观察思考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开的红色卡纸,观察并思考两个问题(1)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一定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吗?(2)如果∠1+∠2+∠3=90°,那么∠1,∠2,∠3互余吗?

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自由发言, ……此处隐藏20049个字……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学》教学设计14

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相信通过这次演讲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

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丢、身”两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启迪教育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写字,认认真真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激趣导入:

请小朋友看图,你还认识这两位小朋友吗?他们是谁?(丁、冬)

他们在干什么呢?(丁在写字,冬冬在一旁看丁丁)

小朋友很会看图观察,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丁丁写字的故事

2.出示生字卡片,复习认读。

a.开火车认读:还记得这课的生字吗?咱们来开火车读-读。

b.全班齐读:相信全班的孩子都能认识啦,咱们一块读一度。

3.复习课文内容:

a.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你还记得丁丁的字写的不好,一开始他认为是什么原因吗?指生

b.指生反馈。(纸不好、笔不好,座位不好)(训练生说完整)师相机板书:

c.师导:丁丁用冬冬的纸,冬冬的笔,还和冬冬换了座位,纸不好

结果还是没写好笔不好

座位不好

最后丁丁的字写好了吗?(写好了)

过渡:d.师:因为丁丁他明白了。他写不好的原因。

二、继续学文、明白道理

1.请小朋友翻开书p39,自己读一遍课文,想一想:丁丁他明白了什么?

2.指生反馈:明白了是他自己做的不好[j1](6自然段)

3.是谁让丁丁明白了这些道理呢?

4.指名说冬冬是怎么写字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a.那么冬冬是怎么写字的呢?

b.指生反馈,并请他读第5自然段。(你很会读课文)

其他生用波浪线画出冬冬是怎么写字的词语。

c.指生反馈:请各位小朋友说一说你画了哪些词语?

师板书:身子坐正,一笔一画,认认真真

d.谁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出示第5自然段)

e.咱们一块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冬冬是怎么做的。

5.认识:小朋友们,丁丁明白了,他的字写不好不是因为他的纸,笔和座位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坐姿不好,态度不认真。

学法总结:小朋友真聪明。通过读课文明白了这些道理。

6.明白了原因后,丁丁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的句子)

7.导:多么认真的丁丁呀,他善于学习,知错能改,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出示第7自然段)

8.你愿意……再读

9.学习运用“也”(出示“也”是红色)

a.丁丁的字“也”写好了,你能用“也”字再造一个句子吗?

b.如:丁丁能把字写好,我也能写好。

照样子说说……能……我也能……

《《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