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时间:2023-10-26 10:59:51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病隙碎笔读后感1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2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

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

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

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

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

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此处隐藏4326个字……,宁可承担起死后的虚无,但其实这里面掩藏着潜逃的颤栗,即对其所作所为不敢负责。

所以作恶者才不怕报应,拿报应威胁他们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04

彻底的圆满只不过是彻底的无路可走。

一方面没有追求了,不必再走。一方面不知追求什么,路在何方。

05

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从小到大我都在想,天堂到底是什么。小的时候想象的是一种具象化的存在,长大了即便知道那是虚构的,也还是想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终于这里为我解惑了:天堂是不可到达的彼岸,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06

放弃自卑,同时放弃怨恨;其实这两点必然是同时放弃的,因为曾经,它们也是一齐出生的。

许多人的怨恨、仇视就是由自卑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自足了,他就不必对他人产生严重的嫉妒、进而发展到仇恨。所以始终别人抱有敌意的人是非常可怜的。为了社会的和谐,我甚至觉得多向身边的人表达爱意、多鼓励他人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义务。

07

足球就是足球,哪堪如此重负!世界上那么多民族、国家,体育上必各具短长,输赢寻常事,哪至于就严重到了辜负人民和祖国?倘民族或祖国的神经竟这般敏感和脆弱,倒值得想一想,其中是否蓄积着“残疾情结”?

如果什么都要赢,赢不了就自惭形秽,那确实太没有底气自信和格局了…

当然,没有努力除外。

08

真诚正是这样的桥梁,它勇敢地铺向一片未知,一片心灵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这难道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吗?真理,谁都知道它是要变化,要补充和要不断完善的,别指望一劳永逸。但真诚,谁会说它是暂时的呢。

看到这释然了。曾经总是“长恨人心不如水”,埋怨真心换来不了真心,如果大家都是以诚相待,那每一天都会更美好。然而,真诚本就是通向未知的,所以不要埋怨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了。

09

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

我很少见到有人对医学的本质有什么解读,一般说到医学,紧跟到嘴边的话就是“救死扶伤”,可医学确确实实是有限的。那么既然医学不能抗拒死亡,就不要把医生推上“神职”地位,这不仅带来无边的压力,也是许多冲突的根源。话说回来,既然这是一份传播爱愿的职业,医生是否应该都要温和些呢?

10

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一个是努力过但未得或自愿放弃得到的权利,一个是被剥夺了努力和自愿放弃的机会。

很可爱的话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一篇英语童话——我的英语好到一看便知那是英语。

和汪曾祺的“一个小轮船安了这么个大汽笛,岂有此理!我躺下吃我的糖”一样有趣。大概是因为审美的追求最终要走向“返璞归真”,现在觉得这些充满童真的句子在文群中十分有吸引力。

人,都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上期待着别人,都在以一个孤独的音符而追随那浩瀚的音乐,以期生命不再孤独,不再恐惧,由爱的途径重归灵魂的伊甸园。

不论作者看起来多么通透,在这里仍然看见了他心底的无奈和不可实现的期待,虽然这个愿望仅仅是渴望依归至正常人或普通人的群体。

病隙碎笔读后感7

这个冬季似乎有些懒散,而且无聊。不想写作毕业论文,也不想看书。但,什么都不做是绝对不行的,打起精神把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完成后,就随便看了两本从学校带回的书,其中一本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

史铁生的笔墨让我无地自容。要知道,我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什么大风大浪都没有经历的年轻人,与那个二十来岁就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相比,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了。可是有时候,就是我这样一个健全的人,却感觉自己在某种时候某个方面竟然是如此的不健全——我懒散、懈怠、不知进取、自以为是……史铁生在重病之下还写了《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死、爱情、苦难、信仰、写作、艺术等重要的人生问题,显示出他那顽强的生命和高尚的品质,他的生命,在他孜孜不倦的与残缺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怒放着。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四年来用生命写就的唯一一部新作。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爱情、命运、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为六大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读来使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无限感慨。的确,人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只有到真正失去之时,才感觉后悔。史铁生能够在重病之下写出如此的文字,在透析之余还努力地耕耘,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努力呢?也许我们还来得及,而且一定可以让自己不后悔。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对于人之生老病死,已是习以为常,达到了一种禅的彻悟境界。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史铁生面对死亡却能够真正做到与心灵对话,用心灵写作,以宁静来呈现那种平实中的非凡,从而为活着找寻理由。没有做作的文字成就了没有做作的人生。这是一个可敬的人,一个可以与之心灵对话的朋友,一个给你以生命教悔的长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令人尊敬的平凡的勇者。

《病隙碎笔》这部透视着一个健康的灵魂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对生命做出了生动诠释的著作,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每一小节的内容——甚或说是人生的哲学,都无不受益匪浅。通过对史铁生《病隙碎笔》的品味,或许能够改变我目前的这种无序状态,这种对大学毕业后盲目无所适从的恐惧,这种毫无斗志精神的病态的生活,从而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而且,我想,人读了《病隙碎笔》这部“生命的哲学”,一定会有的体味和心得,扪心自问,自我反省,从而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至少,是一个心灵的强者。

无疑,史铁生用他半生的领悟,以其怒放的生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不断去奋斗,力争成为一个灵魂上健全且成功的人。

我想,对于人而言,犹如卷柏,尽管平凡,但未有其怒放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